【小聚紀錄】2024.9.21「MZ世代,交棒!」地方是有生命的文化生活

broken image

▋2024.9.21 「MZ世代,交棒!」小聚紀錄 - 地方是有生命的文化生活

在9月21日的「MZ世代,交棒!地方工作者養成計畫」第二場線上小聚中,我們邀請了 海波浪 seabelongings#黃建圖 以及 Khuôn viên văn hoá Việt Nam 越在嘉文化棧#蔡崇隆(蔡導),與我們分享地方文化如何影響個人和群體的生命。黃建圖透過龜山島的故事,讓我們感受到地方的歷史與文化如何為這片土地注入生命力;蔡崇隆則通過影像詮釋新住民和移工的經歷,強調文化共存的重要性。他們的分享讓我們深刻體會到,在推動地方創生時,「人」應是一切的核心,因為地方的復興依賴於每一位個體的參與,透過個體微小但持續的行動,才有機會改變固有的社會

 

🔷 地方的生命力源自於歷史與文化記憶的保留與傳承。

龜山島曾是漁民生活的中心,隨著時間流逝,這些人的故事逐漸成為島嶼的文化記憶。作為龜山島的後代,黃建圖創立了海波浪文化,並透過「 #博物館化」的方式保存宜蘭沿海漁村的珍貴故事,讓未來世代能理解並傳承地方的歷史。他認為,許多當地人因為對家鄉過於熟悉而忽略了其獨特性,因此他的博物館計畫旨在幫助居民重新連結這片土地,找回文化認同感。此外,透過學習性青聚點計畫設立多元主題課程,不僅吸引外地人探索龜山島,也能喚醒居民的責任感,讓每個人成為文化的守護者。

 

🔷 跨文化的視野:打破地域與身份的界限。

蔡崇隆(蔡導)則強調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,透過與新住民、新二代以及移工的合作,他和太太共同創造了一個多元文化的基地-越在嘉文化棧。在這裡,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一起生活、創作,重新思考身份認同與 #文化共存的可能性。蔡導相信,文化的力量來自於大家的共鳴,而不該只是特定群體的聲音。他致力於幫助新住民和移工打破社會對他們的刻板印象,讓他們透過影像和藝術分享自己的故事,重新定義他們在台灣的角色。他常說:「在台灣生活,你就是台灣人」,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回自己的文化根源,實現自我認同。

 

🔷 以人為本的地方創生與文化行動,強調個體間的理解與共鳴。

建圖與蔡導也提到「根」的概念,這不僅是地理上的家鄉,更是文化和身份認同的起點。他們指出,地方文化有時因過於熟悉而被忽視,若不主動去探索和體驗,可能會錯過其獨特之處。因此,他們呼籲大家放下成見,重新理解和吸收地方的文化脈絡。蔡導強調,文化共榮並非要融合成一體,而是要讓不同文化共存、共同繁榮。這需要每個人開放心胸,真誠地與不同族群互動,才能實現真正的跨文化理解,促進社會的多元共融。

 

最後,主持人—紅氣球書屋的德慧也分享,投入地方時需要放低心態,有時候地方文化的底蘊比我們想像的更深厚,並非單靠都市的角度就能解決地方問題。首先,要尋找自己的定位,了解自身需求,將自己視為一張白紙進入地方,這樣感受到的、體驗到的可能會比預想的更加豐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