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小聚紀錄】2024.7.6 -預約花蓮的未來
【小聚紀錄】2024.7.6 -預約花蓮的未來

▋2024.7.6 小聚紀錄-預約花蓮的未來
觀創會本月將透過系列線上小聚活動,邀請地方工作者、各方關心人士,共同探究花蓮產業重建、創生路徑。在爆炸資訊擠壓、結構變遷迅速的當今,本會希冀建立持續性經驗分享、友善交流的空間、機制,讓跨地域、專業的能量能夠聚集,減少資訊落差、陪伴、成長、激發回饋在地的實質行動。
-
▋邀請您持續關注「台灣觀光地方創生協會」粉絲專頁、社群訊息,廣邀好友、同事、團隊夥伴一同參與線上小聚!
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
本次小聚,邀請「 #預約花蓮的未來」公益平臺發起人賴冠羽、陳弘鳴,以投身在地的經驗出發,分享民間角度的花蓮現況與困境,吸引近60人線上參與,並討論熱絡。
-
▲「#共好」的終局思維-花蓮的慢活體驗路徑由生命經驗出發
二十年前回到花蓮發展的賴冠羽,透過自身在傳播、行銷及企管的跨領域學識,在文創園區、咖啡廳等地方場域,經營餐廳、民宿、工作室,進行策展、輔導新創團隊與產業相關工作,並且在積極參與公共事務之餘,發起《 #慢城花蓮》串連數十間店家推廣、創造緩慢的生活姿態與空間,賴冠羽過去多以「自然人」的身份扎根在地,希望以個人為半徑出發,關心花蓮整體環境的狀態,作為推動產業、地方生活振興的基礎。
-
另一位分享者陳弘鳴則分享自身過往在北部線上影視內容營運商、唱片公司、花蓮縣議員辦公室、飯店業的工作經驗,堆砌了後續發展機關合作案、各式活動企劃、永續發展相關工作,長期思考如何讓社會影響力可被量化。陳弘鳴鑽研永續報告書、溫室氣體排查、氣候對於財務風險的影響評估之餘,也在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擔任海上解說員、花蓮縣天文協會擔任常務監事,思考海上、星空如何發展出屬於花蓮在地的遊程體驗。
-
「一群好友在追尋喜歡的事。」冠羽強調以民間的角度、力量,在地方認識店家、了解市場脈絡,嘗試將工作經歷、相關專業化成實質的力量,希望讓生活中常吃、喝的餐廳,不要消失。
-
▲0403地震至今-#民間角度 的花蓮發展現況與困境
「花蓮人其實不會因有這麼大的地震,就會驚慌到無法生活。」
「但這次地震對於花蓮整體的影響較大。」
冠羽列舉了七點自身觀察,向參與者梳理花蓮在近期所面臨的發展困境。
1.地震週期的時間長,持續性損壞嚴重。
2.聯外交通以陸運為主,明顯影響載能。
3.太魯閣峽谷嚴重損毀,短期難以恢復。
4.地方產業型態集中,區域經濟衝擊大。
5.震災款項使用未獲信任,形成抵制風潮。
6.地方政治觀感不佳,花蓮形象再受打擊。
7.官方民間缺乏資源整合,重建過程緩慢。
-
地震災害仍頻、廠商良莠不齊、地方產業受政府扶助有限、多數產業無網路銷售能力、大型平台難以觸動消費支持力量...盤點災後民間困境後,救災的核心企劃快速成型。賴冠羽表示「預約花蓮的未來」平臺團隊是以志工各自第三方平台營運、公益計畫經驗作為互動基礎,透過線上、線下的討論,希望共同建立具信任感、美感的窗口進行導流,使網站成為讓人們放心的口袋名單資料庫,並且分享道,本著一種休戚與共、共患難的價值觀,當時迅速整合各地志同道合朋友(網站技術、人力資源、行政與組織經驗),共思與在地店家的合作方式,大家透過私下時間共同協作,不只花蓮北區、花蓮中南區,甚至有來自臺灣各縣市不同的夥伴,支援像是視覺設計、法律財會的相關專業。
-
他們坦言,平臺選擇用C2B(Customer to Business 消費者對企業)的方式,希望讓決定權回歸支持者,減少中間商或平台在過程衍生的成本與時間,雖曾考慮結合第三方支付,或者跟旅行社合作,但因為第三方支付付款給業者時間較長,且如為預購,依法令需要履約保證。因此,目前平臺仍以招募志工為主的運作體系,先以導流平臺為主,希望能對業者產生實質收入,做真正對花蓮有幫助的事情。
-
冠羽說需要協助的人很多,事情也很多:「其實一天都不可以等。」
-
▲#解決問題 的思維導向-在賣慘、酸民攻擊、怨天尤人之外尋找工作角度
分享者賴冠羽因為個人特質、做事的相關經驗,更聚焦在如何「解決問題」,他向參與者提問,除了捐款之外,民間的人可以有哪些角色?並且分享過去與地方大哥的一段對話:
「大樓在面對地震的時候,是什麼設計讓它在地震中不造成巨大的損害?」
「地震阻尼器。」
-
因此賴冠羽等人,希望以「愛」跟對於「未來的期待」當作地震阻尼器,替代指責與無奈,以消弭地震整體對花蓮產生的負面衝擊跟觀感。「預約花蓮的未來」指涉的是一種盼望,表示在地方封閉的狀況下,仍試著看到未來的美好,並且用實際的行動走到更前面。「預約」一詞,則是希望用正面的時間效益思維取代情緒勒索。
-
「真的有一天覺得你身心可以很放心的時候,歡迎你們再回來花蓮。」
-
在網站設計中,強調乾淨簡約之外,同時內容要完善,尤其在產業類別頁面的內容置入中,擴大支持在地的產業類別和地區的範圍。他們希望讓外界的關心、暖意走入更多元的民間業者,優先地去支持中小微型企業。鼓勵支持花蓮的朋友看見好內容後,即可至「預約花蓮的未來」網站中選擇所想支持的店家。並不會是套裝行程,或者一定要支付高額的金額。
「因為真實地生活在那裏,需要的是大家在心中與實際的支持。」
「當你對於平台是信任的,現場來體驗也都覺得非常舒服,黏性才會出來。」
-
講者也表示正在籌備規畫後續活動,期待與不同地方合適單位合作,回應下述目標:
1.提升花蓮地區觀光的整體形象,對於地方經濟有所助益。
2.讓地方業者、顧客之間有更多合作交流。
3.推廣友善環境、體會人情、具在地觀點的深度旅行方式。
-
每場小聚皆有QA交流時間,此次針對花蓮的交通與企業合作現況進行交流。包含花蓮聯外交通、境內交通,如何回應在地居民與觀光客需求?講者分享曾於2017年舉辦邀集公部門、跨黨派民意代表、交通顧問公司、民間廠商到場的論壇,認為民間團體可以處理的範圍是看見實際的需求面,陸、海、空皆可以作為探究方向,像是「藍色公路」有關的郵輪產業,對於接駁、上下港口等相關的公共建設需要更多的資源整合。「理性地針對效益、需求仔細盤點很重要。」
-
很多花蓮人的工作生命線跟道路、鐵路有關,考量有許多斷層帶的花蓮,更實質地透過數字報告評估,來檢視事情有沒有機會被發生,同時觀察是否能夠導入好的市場機制,讓在地的需求、各方資源建立永續的互動模式是重要一環。對於企業合作現況的部分,講者也表示,未來不同的活動需求,也可以用專案式的志工合作,希望能讓網站、社群的使用度先被再提升,再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細緻運用。同時指出:「這可能是壓力,挑戰。」
-
「重建是一場漫長的路,絕對不是一個活動、一次週末就結束了,是陪伴的一個過程。」
「由下而上的力量是長久的。」
-
觀創會蔡文宜理事長,於結尾主持表示,期待未來彼此的志工團隊能夠深化合作,進行分階段的資訊傳播、平台合作、政策研究以及人才協作。同時也向參與者預告暑假期間,觀創會還有多場線上小聚,將邀請農友、在地商家與各位分享。
-
|收穫不一樣的花蓮記憶,儘速報名|